Shanghai Lockdown Bolsters a Fringe Independence Movement

Resentment over handling of Covid-19 feeds a view that the city would be better off on its own. In New York, an activist has a flag read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y James T. Areddy

Apr. 23, 2022 5:30 am ET

Stewing resentment over a government lockdown in Shanghai is bolstering a fringe idea: independence for China’s most cosmopolitan city.

Over much of the past month, as the world has shed Covid-19 restrictions, 25 million Shanghainese have been confined to their homes to crush an outbreak. The paralysis of China’s richest city has astounded its urbane residents, who are normally spoiled for choice with 100,000 restaurants but are now scrounging for food.

This painful episode is providing a ragtag group of pro-independence activists born in the city but living in such places as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urgency to promote their unconventional plan.

How receptive people in business-minded Shanghai itself might be to such a radical idea is harder to determine, though its residents complain that they are victims of a politicized approach to science designed for less-capable corners of the nation. Angered at central-government orders to halt commercial life, many in Shanghai see the situation through the prism of a longstanding tussle with Beijing over national importance, the kind of pragmatism-versus-politics battle seen between New York and Washington.

Viral videos of residents shouting down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ir balconies, and other signs of public resistance to President Xi Jinping’s policy-making, are feeding predictions that revenge awaits, once Shanghai’s middle classes win their freedom.

“Hungry makes angry,” said Zhang Min, a Shanghai-born New Yorker who has spent recent years agitating for his hometown to declare itself an independent nation.

Hoisting a flag proposed for the independent city-state, the Republic of Shanghai, which is modeled on the colors that flew over sections of the city as a colonial outpost more than 150 years ago, Mr. Zhang plopped into a lawn chair facing China’s Consulate in Manhattan on a recent afternoon. “I have to let the Shanghai people know there is someone in New York who supports them,” he said. “I know I can’t give them food, but this I can do.”

Mr. Zhang, primarily known by his online nickname, “heanquan (何岸泉),” has seen a recent bump in his more than 25,000 followers on Twitter and elicited this week an occasional thumbs-up from ethnic Chinese passersby while demonstrating at Times Square.

Shanghai is a Chinese New York, though with three times as many people and spread over an area eight times bigger. It is a singular economic force, boasting the world’s busiest container port and longest subway system. Hollywood directors often cast its bright vista of skyscrapers as the near-future for such films as “Mission: Impossible III.” Its people, many of whom are haughty and cliquey, speak a dialect unintelligible to most other Chinese and prefer their delicacies sweet, rejecting as unrefined the salty, spicy tastes popular elsewhere in the country.

A legend illustrates the city’s sense of superiority: Shanghai is the head of a dragon that stretches across China.

As a political movement, the nascent Shanghai independence drive is a blip. The chance is zero that a section of China’s eastern coast could actually secede, but even half-serious talk reflects deep frustrations in Shanghai and among its global diaspora over the city’s recent humbling.

Zhang Min with a proposed Shanghai flag derived from a design used in the 19th century, when much of the city was run by Britain, the U.S. and others. PHOTO: JAMES T. AREDDY/THE WALL STREET JOURNAL (Note by HeAnquan: On October 1, 2020. The location is the square across the street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 in New York)

While residents take pride in their city as organized and entrepreneurial, they have been horrified by the logistical struggle to feed them during a lockdown many see as orchestrated by Beijing. They have labeled neighborhoods’ organization of food distribution as acts of self-rescue, a rebuke of a state-run media narrative that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re managing the crisis.

Ever since the Emperor Qin Shi Huang unified warring states as one nation in 221 B.C., the leaders of China have been judged by their ability to hold it together. Top officials demonstrate reflexive fury at criticism of their policies regarding places such as Tibet and Xinjiang, where allegiance to Beijing has limits, not to mention Hong Kong or Taiwan.

The platform of the Shanghai National Party, the independence movement’s organization, counters that view and argues that the metropolis is at its root a 19th-century European colonial construct, not an ancient Chinese city such as Beijing. Its members call for restoring the Western-style governance Shanghai had as a colonial trading port starting in the 1840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tradition of parts of Shanghai operating as a place that was physically in China but really stood apart,” says Jeffrey Wasserstrom, an authority on the city’s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Mr. Xi, the Chinese president, warned against breakaway notions during a 2017 Hong Kong address during public demands there for democracy. Any effort counter to national sovereignty “is absolutely impermissible,” he said.

Taking the cue, Hong Kong authorities soon declared as illegal a tiny political group called the Hong Kong National Party, which authorities conceded had no more than 100 members, and later jailed its young leader.

Mr. Zhang, a balding 60-year-old with a wispy beard dangling below his chin, said he had been on the path to a career as a surgeon in Shanghai but was rattled by China’s 1989 crackdown at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He eventually immigrated to New York, where he has worked as a licensed acupuncturist. He became a citizen in 2010 and got active in Chinese online pro-democracy forums.

In recent years, demonstrators in Hong Kong inspired him to pursue a strategy for Shanghai independence, Mr. Zhang said. New York state records show he registered Shanghai National Party Inc. as a not-for-profit corporation in 2018.

Since then, Mr. Zhang has emerged as a fixture at demonstrations against Beijing in fro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 the Chinatown of Flushing, Queens, along with dissident Tibetan, Uyghur, Taiwan and Hong Kong activists and members of the banned spiritual group Falun Gong. In recent weeks, he has toted a sign that refers to Shanghai’s lockdown as murder.

The Shanghai movement initially seemed like a group mainly intent on teasing China, said Ilshat Kokbore (伊利夏提), vice chairman of the rights group World Uyghur Congress, which wants to create a separate homeland for its ethnic group in the Xinjiang region. But Mr. Kokbore said he has since given the Shanghai National Party around $100 because “this movement is gaining some attention and is now well known in the dissident society.”

Shanghai-born Edward Wu said the extreme lockdown is part of the reason he decided to join Mr. Zhang for the first time across from the Chinese Consulate on a recent day, after reading his work online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Many people think if Shanghai is independent, it will be better,” the 32-year-old said.

Mr. Zhang said the party has received donations from about 100 members. He provided three years of tax returns, showing that the party reported balances of several thousand dollars, including about $1,700 for the most recent year. Some supporters post photos of themselves on Twitter holding signs advocating Shanghai independence, often with their faces obscured.

A spokesman for China’s Embassy in Washington, Liu Pengyu (刘鹏宇), said by email that he hasn’t heard of the Shanghai National Party. While he acknowledged that the pandemic has affected normal life in the city, authorities are confident it can be contained soon.

Under current plans, the Republic of Shanghai would adopt a flag modified from insignia dating to 1863 for an area of the city governed by an elected council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stalwarts. Britain gained dominion over Shanghai’s riverfront, along with part of Hong Kong, after defeating Qing dynasty China in the Opium Wars. The U.S., France and other world powers likewise muscled into Shanghai to claim what they called concession territory.

Officially in China, these colonial carve-outs began the country’s “century of humiliation.” To supporters of its independence, Shanghai came of age under Western management; they point to its showpiece waterfront architecture known as the Bund, Mr. Zhang’s favorite part of town, which he last visited in 2010.

Imperial Japan slammed the door on Western power in Shanghai when it attacked the city in December 1941—the same day it bombed Pearl Harbor—an event captured in Hollywood director Steven Spielberg’s film “Empire of the Sun.” As Western influence in Shanghai waned, Mr. Zhang’s family suffered. His grandmother was killed in a wartime raid, and his grandfather is thought to have died a violent death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 said.

“I always say Shanghai should leave China and come back to Europe,” said Mr. Zhang.

Write to James T. Areddy at james.areddy@wsj.com

上海封控之下,邊緣化的上海獨立運動聲量增強

上海防疫封控引發的不滿日漸發酵,一種邊緣化觀念的聲量被增強:上海應該獨立。

過去一個月的大部分時間,在全球各地紛紛放開抗疫限制措斾之際,2500萬上海居民卻足不出戶,居家抗疫。中國這個最富裕的城市陷入癱瘓,居民驚愕萬分。以往,上海有10萬間餐廳可供居民盡情外出就餐,而現在他們卻在為吃飯發愁。

面對這種痛苦的場面, 一些出生在上海、生活在紐約和倫敦等地(何岸泉注:滬民黨黨員遍布多個國家,紐約和洛杉磯較多)的活動人士迫切地希望宣傳他們離經叛道的計劃。這些組織鬆散的活動人士支持上海獨立。

上海是一個商業氣息濃厚的城市,而對於如此激進的想法,這裹的人們接受程度如何還很難說,不過上海居民抱怨說,他們是政治化抗疫策略的受害者,這種方法是針對中國相對落後的地方設計的。中央政府下 令令商業活動停擺,對此許多上海人感到憤怒,他們認為,當前的形勢折射了上海與北京長期以來在全國的地位之爭,類似紐約與華盛頓之間的務實與政治之爭(何岸泉注:上海與北京是文明與專制之爭)。

些影片在網上瘋傳,其中顯示居民在自家陽台上朝政府工作人員高聲怒斥,還有- 一些跡象顯示公眾抗拒中國国家主席習近平的決策,這些情形導致人們猜測,一旦上海的中產階級贏得自由,就會出現報復舉動。

出生在上海的紐約人Zhang Min說:「飢餓使人憤怒。」近年來(何岸泉注:起於2018年1月1日)他一直鼓動上海宣布獨立。

前不久的一個下午,Zhang Min舉起一面為假想的獨立城市国家上海共和國(Republic of Shanghai)設計的國旗,這面旗幟參照了150多年前上海租界部分地區的旗幟(何岸泉註:部分地區指英美公共租界。當時上海還有法租界)。Zhang Min一屁股坐在一張草坪椅上,正對著曼哈頓的中國駐美領事館(何岸泉注:接受記者採訪時正在紐約的中國領事館前進行抗議上海封城活動)。「我必須讓上海人知道,在紐約有人支持他們,」他說。「我知道我不能給他們食物,但這個我能做到。」

Zhang Min更為出名的是他的網名「何岸泉」,他在 Twitter上有25000多名追隨者,最近突然出現一波猛增,上周在時代廣場做展示時,偶爾會有華裔路人豎起大拇指。

上海被譽為中國的紐約,不過人口是紐約的三倍,面積是紐約的八倍。上海具備強大經濟實力,擁有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口和最長的地鐵系統。好萊塢的導演經常在電影中用上海明亮的摩天大樓遠景營造末來感,例如《碟中諜3》(Mission: Impossible 1)。上海人說一種大多數中國人聽不懂的方言(何岸泉注:滬語),飲食偏甜,不像中國其他地方一樣喜好咸辣等重口味。部分上海人有些傲慢和排外。

一個傳說能說明這座城市的優越感:上海是一條橫貫中國的巨龍的龍頭。 上海獨立運動這樣一場新萌發的政治運動只是一個小插曲。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一個地方真正脫離中國的可能性為零(何岸泉注:今天過去之後已經是大於零),但即便是半開玩笑的談話,也反映出上海人和全球上海移民對這座城市最近的困境深感受挫。

儘管上海居民對自己所在的城市組織有序和富有創業 精神感到自豪,但封控期間該市混亂的後勤保障工作 令他們感到震驚。許多人認為上海的封控是由中央政府指揮的。他們把社區團購稱作自救行為,以此駁斥 官方媒體所說的政府正化解危機。

自從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以來,人們就 直以團結国家的能力來評判中國領導人。對於外界對西藏和新疆等地政策的批評,中國高層官員表現出本能的憤怒。西藏和新疆這些地方對北京方面的擁護有限,更不用說香港和台灣了。

該獨立運動的組織 ——上海民族堂的綱領反駁了上述觀點,他們認為這個大都市植根於19世紀的歐洲殖民主義,而不是像北京那樣的中國古城。上海從19世紀 40年代開始成為殖民貿易港口,而上海民族黨的成員呼籲恢復殖民時代那種西方式的治理。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城市歷史權威Jeffrey Wasserstrom說:「上海的部分地區有一個重要的傳統,即雖然在地域上屬於中國, 但事實上是獨立運作。」

在香港民眾要求民主的呼聲中,中國国家主席習近平 2017年發表講話,對分離主義的想法提出警告。他說,任何危害国家主權安全的活動都是「絕不能允許的」。

香港政府心領神會,很快宣布一個名為香港民族黨的小型政治團體為非法,後來還將其年輕的領導人投入監獄。政府承認該團體的成員不超過100人。

現年60歲的Zhang有些謝頂,留著山羊鬍子,他說自己原本會在上海成為一名外科醫生(何岸泉注:1985年上海第二醫學院畢業後任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外科醫生),但中國1989年的天安門鎮壓行動讓他心驚膽戰。他最終移民到了紐約,在那裡當了一名持證的針灸師(何岸泉注:執照針灸師)。他在2010年入籍美國,並活躍在中文網上民主論壇。

Zhang說,近年來,他受到香港示威者的啟發,實行了追求上海獨立的策略。紐約州的記錄顯示,他在 2018年將Shanghai National Party Inc.註冊為一家非營利性公司。

從那以後,在聯合國紐約總部樓外,皇后區法拉盛唐人街,Zhang成為了反北京示威活動的常客,在那裡舉行示威活動的還有對中共持異見的西藏人、維吾爾人、台灣和香港活動人士以及被禁止的精神團體法輪功的成員。最近幾周,他舉著一塊牌子參加遊行,牌子上寫著「封鎖上海等於謀殺」。

權益組織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的副主席llshat Kokbore(何岸泉注:伊利夏提)說,這項運動最初似乎主要是為了嘲諷中國。不過Kokbore說,後來他向上海民族黨捐了大約100美元,因為「這項運動正在引起關注,現在在異見人士圈子裡出名了」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希望為在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人創造一個獨立的家園。

出生於上海的Edward Wu說,過去幾年裡他在網上讀 過Zhang寫的文章,近日,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對面,他第一決定加入Zhang 一起示威,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對上海採取了極端的封鎖措施。32歲的Wu 說:「有許多人認為,如果上海獨立,情況會變好。」

Zhang說,上海民族黨已收到大約100名黨員的捐款。他提供了過去三年的納稅申報單,申報單顯示上海民族黨申報了數千美元的餘額,最近一年的餘額為 1700美元左右。該黨派的一些支持者在Twitter上貼出了自己的照片,在照片裡他們舉著主張上海獨立的標語,臉通常都很模糊。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通過電子郵件表示,他沒有聽說過上海民族黨。劉鵬宇承認本輪疫情巳經影 響上海的正常生活,但政府部門有信心很快就能控制住疫情。

按照目前的計劃,上海共和國將採用的國旗由1863 年成立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徽章修改而成,當年這個由英美兩國中堅力量組成的民選機構負責管理上海公共租界。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擊敗了清朝,之後獲得了對上海口岸以及香港部分地區的統治權。美國和法國等世界強國也同樣闖入了上海,要求享有他們所稱的租界內領土主權。

在中國官方看來,這些帶有殖民性質的租界開啟了中國的百年屈辱史。支持上海獨立的人士認為,外灘沿線的標誌性建築群在提醒人們,上海是在西方国家的管理下興旺發達起來的。外灘也是Zhang在上海最喜歡的地方,他上一次去那裡是在2010年。

1941年12月,日本帝國軍隊攻佔上海,結束了西方勢力在上海的統治,好萊塢導演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電影《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中記錄了這一事件,當天日軍還空襲了珍珠港隨著西方国家在上海的影響衰減,Zhang的家庭也受到波及。Zhang說,他的祖母在戰時一次突襲中喪生(何岸泉注:1937年。当时祖母怀抱出生不久的父亲),他的祖父被認為是在文革中因暴力致死(何岸泉注:祖父成份为国民党官吏)。

Zhang說,他一直認為上海應該脫離中國,重返歐洲(何岸泉注:脫華歸歐)。

法轮功英文媒体报道上海民族党在曼哈顿时代广场抗议上海封城

法轮功英文媒体 The Epoch Times 于2022年4月19日刊登了题为“Retired Professor Dies After Not Receiving Care in Locked-Down Shanghai " 对上海民族党负责人何岸泉的采访报道.

报道链接:Retired Professor Dies After Not Receiving Care in Locked-Down Shanghai

采访内容摘要如下:

A retired Shanghai professor died after hours of desperately seeking care without success, in what’s being seen as another non-COVID death attributed to the city’s strict lockdown, according to a former colleague.

Prof. Yu Huizhong at Shanghai-based Fudan University died, aged 79, on April 15, after experiencing a 4-hour wait for medical care, according to an online statement made by his former colleague Qu Weiguo.

“[It was] as long as four hours of seeking care across the city,” wrote Qu, the ex-principal of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What a torment for Professor Yu and his family!”

The colleague accused the local authorities of failing to maintain regular care for non-COVID patients during the containment, deeming “relevant policies” as barriers against health care workers looking after the ill.

The college confirmed Yu’s death in an April 16 obituary on its official site but did not detail the cause of passing.

Yu’s death is not an isolated case with reports of non-COVID deaths surfacing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he victims include violinist Chen Shunping, who committed suicide due to denial to care for an unendurable acute pain in the abdomen, and securities veteran Wei Guiguo who died from delayed access to care following a cerebral hemorrhaging.

Another retiree, Wu Zhongnan, 78, fro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ied on April 9 after waiting for two and half days for proper treatment at the Renji Hospital’s emergency room, according to internet user “Zheng Zong Shanghai Ning,” who identified himself as the son of the deceased.

Nurses told the son they lacked adequate medical equipment, health care workers, and beds. The emergency room has a capacity of 50 but had more than 150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son. Even worse, he found the room include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ases, adding to the risk of infection.

Non-COVID Deaths in Shanghai Increasing

A list maintained and updated by some Shanghai residents on non-COVID deceased people in the city, keeps increasing, said New York City resident and acupuncturist He Anquan.

“The actual death toll must be much higher than the current one known because some families fear reprisals or political persecution from authorities if they air the truth,” He told The Epoch Times on April 18. “I assume it might add up to 3,000.”

The Epoch Times cannot independently verify the figure due to a lack of transparency in China’s data on COVID cases.

He—who was born and raised in Shanghai—said he could obtain credible reports from his relatives and friends back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hub. He also gathers information from some 1,500 members in his chat group on Club House. The members of the chat group live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his home city, and all speak the same Shanghai dialect. They’re all likewise concerned about Shanghai people under one of the world’s strictest lockdowns.

The acupuncturist blamed China’s brutal “dynamic zero-COVID” policy for causing unnecessary deaths.

“The humanitarian crises from the zero-COVID policy have far exceeded the damage incurred by COVID-19 itself,” he said. “Given the highly transmissible Omicron variant, China’s dynamic zero-COVID is an impossible mission.”

Additionally, the NYC resident said he is collecting signatures for a petition, which he will submit to the United Nations and U.S. lawmakers in hopes of seeking assistance for those still sealed in his hometown.

上海民族党就中国政府对上海实施反人道的封城政策的声明

因武汉病毒在上海广泛传染,自2022年3月28日起,中国集权政府对上海采取灭绝人性的封小区封城政策,导致部分民众因得不到及时医治病情加重和死亡,很多民众因得不到食物而面临饥饿,一些民众因被禁足心理受到严重伤害,许多被强迫进入方舱隔离的健康民众被人为感染武汉病毒,数以万计感染武汉病毒的民众得不到妥善的医治而健康受损,在互联网披露事实真相的民众受到政治迫害,等等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人道灾难频繁发生。

谴责已是多余。

我们呼吁上海民众拿起适当的家里现有的物品,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勇敢地冲破毫无人性的隔离设施,护送亲人去医院医治,去超市购物,捍卫自己的活命的权利和接受医疗的权利。

上海民族党

2022年3月31日

向大翻译运动参与者致敬

上海民族党正与我们的朋友商量共同设立大翻译运动奖,拟由沪民党出资和推友捐助筹集至少两千美元作为奖金,以此向中国异议人士在社交网络Reddit发起的、令中国政府媒体环球时报恼羞成怒大张挞伐的大翻译运动致敬。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悍然入侵独立主权国家乌克兰之后,中国异议人士在社交媒体发起大翻译运动,通过把中国政府和部分中国网民的极端言论和立场翻译成英语等多种西方国家语言,揭露中国政府和部分中国网民因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亲俄、反美、反日、反西方、种族歧视等极端言论和立场。详情请参考维基百科“大翻译运动”条目。

我们认为网络大翻译运动意义重大,不仅仅是环球时报所指出的那么简单,专注恶意抹黑中国的恰恰是大翻译运动所翻译的汉语原文作者,包括中国政府和部分中国网民。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近日有些网友指出,大翻译运动把普通中国网民的极端言论翻译后推向西方读者,有抹黑中国之嫌,主张大翻译应该专注中南海国师们的言论。

这才是大翻译运动的关键部分,即揭示了一部分普通中国人的极端言论和反西方情绪。中国官方乃至中南海国师战狼的政治立场和极端言论,西方政府和媒体以及普通西方民众并不陌生,外交部的几位战将在西方社交媒体舌战群雄的戏码多次上演,某些西方政府的把中共与中国人民分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而制定的对华政策。然而,大翻译运动活生生地提醒他们,部分中国人民与中共的立场高度重合。对这样的结果,可能一些大翻译运动参与者自己也始料未及。

大翻译运动成员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谈到了自己这么做的初衷:“希望能够让更多国家的人明白,中国人并不是和中共大外宣当中的形象一样‘热情,好客,温良’,而是骄傲,自大,民粹主义兴盛,残忍,嗜血,毫无同情心的集合体”。

可以预言,反共的大一统中国主义者会转变支持大翻译运动的立场。而我们,应该理所当然地支持大翻译运动。

上海独立计划

上海独立计划

起笔于2022年3月26日,修改于2022年5月22日。

何岸泉

前言

2022年2月24日下午,前往华沙的德国汉莎航空班机从纽约肯尼迪机场准时起飞。那时唯一担心的不是俄罗斯入侵,而是俄罗斯从俄乌边境撤军,因为体验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是此次乌克兰之行的目的之一。然而形势急转直下,飞抵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转机时已是基辅时间24日的凌晨,俄罗斯对独立主权国家乌克兰发动了全面入侵,体验兵临城下也变成了战区冒险计划。犹豫了两天,26日毅然决然循陆路从波兰进入乌克兰,踏上人生第一次战区冒险之旅。

历史的巨浪无情地主宰着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亡,也牵制着每一个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大敌当前,乌克兰政府、军人和民众如何选择,将决定乌克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俄乌的侵略和反侵略战争的结果,对远在10000公里之外上海的未来将会有多少影响,没人能够知道。

受维吾尔独立运动、香港占中运动之后崛起的香港独派,和社交媒体推特上刘仲敬学说的启发和影响,2018年1月1日上海独立运动拉开序幕。2018年7月18日上海民族党在纽约成立的消息被各大中文媒体报道。上海民族党简称沪民党,其宗旨是反大一统反专制,脱华归欧,上海独立。为上海民族发明能够获得成功,为上海独立建国能够获得成功,特制定上海独立计划。

总纲

假定自2018年元旦起,需要100年时间,至2117年完成上海独立各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上海民族发明需要10年时间。第二阶段在上海民族发明成功基础上建立上海民族自治团体,需要10年时间。第三阶段,由各上海民族自治团体和著名上海民族精英选举成立世界上海人大会,相当于2022年的维吾尔世界大会,大概需要20年时间。第四阶段,上海民族民团的建立,也需要20年时间。

第五阶段,上海独立起义准备时期,时间长短取决于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无法预估。第六阶段,独立战争。一旦上海独立窗口期出现,以美国独立战争为师立即实施上海独立战争,目标是驱逐和消灭侵占上海的中国政府和军警单位和人员。第七阶段,上海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全民选举。第八阶段,脱华归欧、全盘西化是上海立国意识的核心。

上海是欧美文明世界在远东的上海,不是上海人的上海,更不是中国人的上海。上海国民首先是欧美文明世界的文明人,其次才是上海共和国的上海国民。以文明世界的视角创建属于西方文明的上海,是上海立国思想的灵魂。

上海独立将是一场有组织的民族觉醒和反侵略战争,是由无数个上海人组成的政党组织、民间团体共同推动、实现的从民族发明到民族自治再到民族独立建国的运动。沪民自觉是沪独运动的成败关键,而领袖崇拜和英雄主义毫无益处,反而有害。

第一阶段    上海民族发明

世界上本无中华民族。1900年左右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因符合当时政治形势国情需要,被国民党共产党等汉人政治势力采纳接受。中华民族的发明,明确了国家与民族、汉族与其他民族、政府和普罗大众的关系,对中华民国的建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今天的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包括中国共产党、中国海外民运人士、法轮功等,都自称属于中华民族一员。同理,上海若要实现独立建国,首先需要发明上海民族,言明未来的上海共和国是上海民族的国家。

1776年独立建国的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美利坚民族(美国人)包罗万象,由来自世界各国移民组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美国的文明发展、国富民强奠定了基础。现代概念的上海人始于上海租界时期,根据1843年签订的《上海土地章程》,洋人以每亩租金1500文的价格在上海县城外的荒滩上租下830亩大小的地方,即北至北京东路(当时没有路,叫李家场。估计是坟场),南至延安东路(那时是一条河浜,叫洋泾浜),东至黄浦江,西至河南中路(当时叫界路,租界之路。估计原本没有路,是划定租界边界后起的路名)(注1)。

在上海租界九十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英租界、美租界、法租界先后建立,后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从华洋分居,华人不得在租界内居住,发展到华洋杂居,大量华人涌入租界工作定居生活。从一片荒滩,发展到远东自由市、东方巴黎,成为亚洲最繁华的城市。同时,逐渐形成了上海文化、上海语言和上海人。所以今天的上海民族发明,就是对已经形成和存在一百七十多年的海派文化、沪语和上海人进行重新定义,赋予新的概念和意义,为上海未来独立建国所用。

上海民族

上海民族是在上海人概念基础上赋予现代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现代国族概念,有别于血缘基础上的传统民族概念。上海民族的解释是,未来上海共和国的居民和公民。在上海独立建国之前,上海民族的狭义解释是,支持和参与上海独立建国运动的人们。上海民族的广义解释是,出生在上海的上海人及其他们的后代,和非上海出生但生活工作在上海的新上海人。上海民族的文化解释是,热爱和使用沪语,享受海派文化的生活方式。

上海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沪语海派文化,向往西方现代文明;爱上海,爱上海文化,视上海为故乡,排斥中国人统治。上海民族应以我是中国人为耻,以我是上海人为傲。上海民族与上海人概念高度重叠但又完全不同。上海民族绝不会属于中华民族,但上海人可以理解为中国的上海人,因此把上海人转化为上海民族时,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尤其是上海人不是中国人的宣示,上海民族四个字可以起到一言以蔽之的奇效。

然而仅仅在互联网或纸本上把上海人改成上海民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高举上海民族的旗帜,以上海民族的名义出现在欧美西方世界的政治舞台,保护传承上海文化,捍卫上海民族人权,成立上海民族共同体。2018年成立的上海民族党,和2022年成立的沪裔美国人协会所肩负的就是这样伟大的历史使命。

上海民族党

上海民族党党员募集始于2018年元旦。著名的沪裔漫画家王立铭网名变态辣椒的加入,加快了党员募集的进程。同年7月18日纽约州政府批准上海民族党的注册时,已经募集到五十一位创党党员,成功走出了上海民族发明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没有创立民族政党的民族独立运动无疑只是纸上谈兵。上海民族党是上海独立运动的代言人,也是上海民族发明最重要的一环,从发起到成功组建仅仅用了七个月,组党如此顺利令很多人意想不到,包括发起人自己。

“举牌、拍照、发推”六个字背后的风险不小,每一位上海民族党创党党员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布自己的入党投名状照片,中国大陆申请者可以戴口罩,女生可以加戴墨镜以遮蔽五官,如此简易的防范措施的确起到有效作用,令某些中国国内党员成功躲避政府的迫害。人在中国之外的沪民党申请者的投名状照片则不能戴口罩墨镜,导致不少党员的中国大陆亲属受到中国警察骚扰和威胁。入党投名状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向中国专制政府示威,同时彰显沪民党党员反大一统支持上海独立的勇敢和决绝。

发誓没有募集到50位党员不成立的上海民族党,为了区别于大一统中国海外民运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冷酷的党规。除了举牌拍照发推的风险投名状,为免予污名化党员入党动机,沪民党党规规定在党员申请政治庇护过程中,沪民党不予任何形式的帮助,甚至连起码的在党证明书也拒绝提供。为了杜绝党费被误用,党规规定沪民党任何活动由项目发起人自己解决活动经费,所以沪民党成立至今,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是由党员自掏腰包和沪民党支持者捐助完成,包括2019年的华盛顿独派政党大会,2020年美国本土48州沪独快闪活动,2021年7月18日沪民党成立三周年庆祝活动。

一系列成功的推广使得上海民族党声名远扬。2018年8月10日,北美著名华文纸媒《世界日报》头版出现上海民族党成立的成立广告,并迅速被十多家华文媒体以『上海民族党纽约成立并要求上海独立』为标题迅速报道转载,可谓一鸣惊人。2019年8月23日上海民族党携手美国维吾尔协会在美国国会大楼共同举办华盛顿独派大会,以民族独立运动新军之姿领跑汉人地区独立运动。2020年8月15日在Youtube发布含前往台湾驻纽约领事馆吊唁台湾前总统李登辉去世内容的影像艺术作品,预祝美国台湾早日建交,此举惊动台湾官方和社交媒体。2022年2月26日,前进乌克兰反侵略战场,接受自由亚洲电台和美国之音战地采访。首次以上海民族党发起人的身份接受美国政府媒体美国之音的采访,也是不小的突破。

拜上海封城之赐,世界著名媒体《华尔街日报》记者James T. Areddy花费了一周时间密集采访上海民族党负责人、委员、沪裔美国人协会发起人、世维会执委副主席等相关人士,于2022年4月23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上海封城催生上海独立运动》的英文专题报道。《华尔街日报》对上海民族党的专题报道宣告了上海民族发明第一阶段提前达标。

筹备中的世界上海人大会

2022年3月28日起发生在上海的封城人道灾难,促使一些海外上海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发起筹备世界上海人大会。为了使世界上海人大会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成为一个合法地代表全世界范围包括上海在内的,由各上海民族政治、人权团体推举代表,和涵盖上海民族意见领袖、行业精英代表参加和组成的、具有代表上海民族资格的、具有权威性的上海民族最高民族自治团体,预计大会的筹备工作进程将不少于五年时间,也可能长达十年,甚至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

然而具备条件的国家可以率先成立上海人协会。沪裔美国人协会的申请注册已经开始。在美国的世界上海人大会发起人的人数达20位之多,沪裔美国人协会的成立和运作,既可以为其他国家的沪裔协会提供经验,也可以担负起筹备中的世界上海人大会的部分功能。

第二阶段    自治团体

在目前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中,上海境内上海民族自治团体的建立和发展几乎不可能,但并不妨碍昙花一现的民间自发组织的出现。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上海市民日益加剧的政治压迫和文化灭绝过程中,上海人民有限的自我防卫也可能在无意中,诞生市民自治组织的意识和萌芽。2022年上海以小区为单位的封城灾难,让人们看到小区居民为了应对食品和日用商品不足而自发组建的团购团,选举居民楼楼长的现象,令人联想到当年超女粉丝票选超女选手的历史。

第三阶段    民族议会

第四阶段    民团的建立

第五阶段    起义前的准备

第六阶段    独立战争

第七阶段    上海共和国宪法

第八阶段    脱华归欧全盘西化

(未完待续)

上海租界历史

上海租界

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作为西方列国与满清民国间的商贸和宗教输出的港口,租界成了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然而在中外最初签署的条约中,并没有租界这一说法,它的出现竟然是一名英国领事和一名中国地方官交易的结果。

中国商人主动巴结,英领事挤进上海城

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为了在东方开辟新的通商口岸,英国殖民者曾多次以各种方式在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刺探寻觅良港。很快,他们就看中了上海这块风水宝地。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条约签订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只有25人。但参加条约签订的英国侵略军头子璞鼎查却认定中英贸易会迅速增长,来华英国人将大幅增加。1842年10月初,他迫不及待地从南京赶到上海,预选英国人在上海的居留区。经过几天考察,璞鼎查看中了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今上海外滩一带)的一块地方。当时那一带还是芦苇丛生的荒滩。但璞鼎查认定此地交通便利,便于贸易运输,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南京条约

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荐巴富尔上尉为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并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为英国人寻找长期定居地。1843年11月8日晚,巴富尔带着6名助手来到上海。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往道台衙门,拜会上海的地方官———道台宫慕久。宫慕久客气地把巴富尔领到客厅嘘寒问暖。巴富尔刚一落座,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台大人,根据贵我两国签署的条约,上海已被辟为通商口岸。我此次登门就是要和道台大人商讨具体开埠时间的。”

作为清政府的地方官,宫慕久当然不敢对朝廷签署的条约存有异议,于是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看到宫慕久那么爽快就敲定了开埠日期,巴富尔来了精神,来时他就琢磨着在上海县城内觅一上好地皮,建造气派的英国领事馆。“我初来贵地,今后与大人会常来常往。如果不嫌麻烦地话,能否请大人帮忙在城内物色一块地供建领事馆之用。”巴富尔不露声色地说。

这几句话让宫慕久出了身冷汗,想想今后如果华洋杂居,难免会闹点乱子出来,到时朝廷怪罪自己可担待不起。他强压心中的不悦,定了定神说:“领事先生,上海县城素有‘小苏州’之称,人口众多,城内已拥挤不堪,实在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供建馆。如果领事不嫌,我倒愿意代劳在城外替领事寻觅。”

宫慕久的拒绝让巴富尔很是懊恼,但他哪肯罢休。一连几天,他一方面派人在城内四处寻找出租房;另一方面,不断对宫慕久施压,并扬言如果找不到房子,甘愿在城里搭建帐篷居住和办公。正当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时,一名中国商人主动找到巴富尔,愿意出租其房屋给巴富尔作领事馆用。巴富尔如同找到了救命稻草,马上就租下这座有52间房的老宅。

看到事已至此,宫慕久也只好以此处不扰民为由,奏报朝廷后予以默认。

谈判持续两年,每亩年租金仅1500文

巴富尔在上海安身后不久,就发布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开埠后一个半月内,就已经有11家洋行涌入上海滩。英国传教士、医生、领事馆人员等也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从国内各地赶来的冒险家、暴发户、买办、金融家、商人甚至帮会流氓等各色人等也汇集其间。一时间,黄浦江中汽笛声不断,跑马路旁灯火彻夜长明;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话与欧美语言混杂一处。

由于上海普通百姓之前很少看到过洋人,每当看到洋人成群结队招摇过市时,百姓们都不免好奇。洋人们吃饭、穿衣、喝茶甚至走路等一举一动都有路人围观。同时,一些洋人仗着清廷软弱,到处滋事,因此华洋之间纠纷和摩擦不断。一次,一位姚姓基督徒因为非作歹被拘捕,巴富尔为迫使清政府放人竟威胁出动军舰,事情最后以宫慕久放人并道歉收场。

事后,巴富尔又不失时机地来拜会宫慕久。“道台大人,我们之间的很多不愉快都是因为我们没有一块自己的居留地。我看中了县城外黄浦江边的那块荒滩,不知大人能不能卖给我们作居住用。”巴富尔设想买下整片土地,然后再分租转让给侨民。

其实,宫慕久也有这样的想法。为避免纠纷,他几天前曾向两江总督璧昌和江苏巡抚孙善宝建议:给洋人一块地,实行华洋分居。但是两个老官僚既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而是把上海地方对外交涉全权交给他一个人办理,让他自己定夺。明知是上司有意推脱责任,他也不得不接过这个烫手山芋。

听罢巴富尔的建议,宫慕久摆了摆手,“按照大清律例,土地是不能卖给你们的。但是租给你们是可以的。”

在其后的两年间,巴富尔与宫慕久为租地进行了时断时续的谈判,最后双方就租地范围、租地手续、外侨应遵守事项等达成谅解。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23款。这个被视为上海租界“根本大法”的章程划定了租界界址:南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东至黄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1846年确定),面积约830亩,每亩年租金1500文。章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出现。

1843年签订·上海土地章程

租界建在“棚户区”,最初由清政府管理

在早期英租界,领土主权、土地管辖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等还归清政府掌管。

不久,住在上海城内的外国侨民陆续迁入租界。为防止华洋纠纷,巴富尔与宫慕久协商后还规定,租界内不准中国居民居住。到了后来,规定更加苛刻,华人只被允许白天进入租界做买卖,晚上必须回城,就连洋人雇的华人用人也不得与主人同住。那时租界里的人口也很少。据记载,在租界出现两年后,外侨人数也仅有134人。租界里的生活设施也不健全,建筑基本上是一片“棚户区”。最早来上海的侨民,英国植物学家福钧曾这样回忆他住过的陋室:“每值晨雨,则衣被尽湿。天雪,则六出飞舞,自窗隙而进。”直到1849年初,各洋行才在外滩建起第一批砖木建筑,竹草棚子才慢慢被淘汰。

随着来沪的各国侨民不断增多,英国领事也在酝酿着扩大租界面积,并谋求更多权力。1848年,新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正式提出了扩充英租界的要求。11月,中英双方订约将英租界面积向四周扩为2820亩。1853年,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大批避难华人涌进租界,这给洋行商人提供了一个发财的绝好机会。因为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很多从事贸易的洋行生意清淡,他们正好利用闲散的资金在洋泾浜沿岸造了800多幢简易住宅,供中国难民居住,做起了房地产生意。

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随着人口和大笔资金的流入,英租界出现了繁荣景象。租界内土地、房屋价格暴涨。其中外滩一带的地价上涨最快,1852—1862年的十年间,平均涨幅高达200倍。同时,英租界当局乘局势动荡之机,逐渐夺取了对租界内华人的司法管辖权,独揽了租界内一切诉讼案件。

此后,英租界当局多次单方面修改《上海土地章程》,权力不断扩大。租界逐渐发展成为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警务权、军事权于一体,中国政府无权制约的“国中之国”。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曾露骨地表示,上海租界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租界内,华人备受洋人凌辱,洋巡捕甚至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娼妓、赌博、贩卖毒品和人口等也成了受租界当局保护的公开行当,租界成为了罪恶的代名词。

继英租界后,法国、美国等国也争先恐后地在中国设立租界。到1902年奥匈帝国在天津开辟租界为止,列强已先后在中国建立了27个租界,仅天津一地就有八处之多。直到1943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才通过谈判收回了租界,结束了这段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上海租借旗帜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称《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设立上海英租界。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国人投资公用事业,兴学办报。租界当局负责市政建设,颁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租界也成了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个窗口。

上海租界时间表

1840年—1854年

1840年6月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6月 英军攻入上海

1842年8月 《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4日 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GEORGE BALFOUR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4年7月 《中美五口通商贸易章程》(《望厦条约》)签定

1844年10月 《中法五口通商贸易章程》(《黄埔条约》)签定美国及法国获得与英国相似的在华特权。

1845年11月29日 《上海土地章程》公布,正式确定了第一块租界的范围,计830亩(约553278平方米)

1848年11月 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约1879812平方米)

1848年 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

1849年6月 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约657267.6平方米)

1854年7月11日 成立租界行政委员会(EXECUTIVE CMMITTEE),不久更名为市政委员会(MUNICIPAL COUNCIL)中文名为工部局

1857年—1941年

1857年 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

1862年 美英租界合并

1862年 法租界“管理道路委员会”更名为“公董局”(CONSEIL MUNICIPAL),职能与工部局相似

1862年 大英自来火房(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于1865年供气.

1881年 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成立,1883年供水.

1881年 上海大北电报公司开始兼营市内电话业务.1882年由英商德律风公司接办.

1882年 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约7116621平方米)

1899年 美英租界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并再次扩展到33503亩(约22333099平方米)。

同年 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约10095990平方米)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

上海租界纪年表

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宫慕久经同英国领事巴富尔多次谈判后,公布了《土地章程》,规定将上海县城之北的一片土地作为来沪英商的居留地,面积约830亩,此为上海租界开辟之始。这块英商居留地东依黄浦江,南临洋泾浜,北至李家厂,西界未定,将近10个月后,确定西以界路为界,居留地面积增至1080亩。

1848年3月8日,麦都思等3名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违反清政府关于“外人行走之地,以一日往还,不得在外过夜”的规定,擅自到离上海县城90里的青浦传教,同当地运送漕粮的水手发生争执,酿成“青浦教案”。英国领事阿礼国借此大做文章,以停付关税、封锁北上的漕运粮船等要挟上海道台和两江总督,清政府屈服,对所谓的肇事水手处以严刑,并将上海道台咸龄和两江总督李星沅革职,还向英方赔银300两。清政府在外国列强恫吓之下表现出的软弱无能,使外国列强得寸进尺。阿礼国在处理青浦教案后即向上海道台提出扩充租界的要求,新任上海道台麟桂很快允诺,于1848年11月27日发出布告,宣布英租界北界由李家厂推至苏州河南岸,西界由界路推进到周泾浜,由此租界面积扩大一倍以上,达2820亩。

1846年,美国政府指派旗昌洋行商人吴利国为第一任驻上海代理领事。1848年12月,又指派另一名旗昌洋行商人祁理蕴任美国驻沪领事。此时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已在苏州河北岸租地造屋,并于1848年通过向上海道台吴健彰交涉,将虹口地区划作美商居留地。法国政府于1847年1月任命敏体尼为驻沪领事。敏体尼到上海后,先是让法国商人雷米于1849年年初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亩土地,接着又迫使上海道台麟桂同意将上海县城北门外英租界南面一处土地作为法租界,其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面积约986亩。1861年8月,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借口法国皇家邮船公司为开辟法国至上海的航运业务,要在上海租地造屋,照会恭亲王奕訢,要求将县城外小东门黄浦江一块土地租给皇家邮船公司。时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奕訢怕列强再寻事端,便通知江苏巡抚命上海道台迅速妥为办理。10月30日,上海道台吴煦发布告示,同意将小东门外37亩土地出租给法商。

美租界辟设后,其界址一直没有划定。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时,美国驻沪领事熙华德曾与上海道台黄芳议定美租界界址,但未树立界石。后在1873~1893年的20多年中,清政府与美方就熙华德提出的重新划定美租界界址一事多次进行交涉,直至1893年,经上海道台、驻沪领事团所派代表会同工部局工程师实地勘察,于6月基本上按照熙华德线划定了美租界新界址,7月22日,上海道台聂缉椝正式批准。这次界址划定,确定美租界面积为7856亩,使公共租界总面积达到10676亩。

两年后,工部局又以租界内华人人口剧增,大量工厂创设为由,要求继续扩展租界,虽遭到上海道台蔡钧严辞拒绝,然总理衙门在公使团和驻沪领事团的压力下屈服,命两江总督办理。两江总督刘坤一委派美国人福开森与随员余联沅为代表,会同上海道台李光久与驻沪领事团会商租界扩充问题。1899年5月8日,公共租界扩充界址商定,新的四至为:东自杨树浦桥起,至周家嘴角止;西自泥城桥起,至静安寺镇止,又由静安寺镇划一直线,至新闸苏州河南岸止;南自法租界八仙桥起,至静安寺镇止;北自虹口租界第五界石起,至上海县北边界限止,即上海、宝山两县交界之线。此次扩张,净增面积22827亩,公共租界面积达到33503亩。

在公共租界当局进行扩界交涉时,法国驻沪领事也积极进行扩展租界的活动。1898年年初,法国驻沪领事白藻泰照会上海道台蔡钧,要求将法租界扩至八仙桥、浦东和吴淞,遭蔡钧断然拒绝。当年7月,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发生,上海民众有17人惨遭法国军队杀害。在解决善后问题交涉中,法方又重提扩界要求。为保全四明公所,江苏布政使聂缉椝、上海道台蔡钧原则同意扩界要求,于1899年6月议妥扩展的界址,北至北长浜(今延安东路西段),西至顾家宅、关帝庙(今重庆南路),南至打铁浜、晏公庙、丁公桥(今西门路、自忠路),东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新扩面积1112亩,法租界总面积达到2135亩。

越界筑路是租界扩展的另一种方式。早在19世纪60年代,租界当局为抵御太平军的进攻在租界之外修筑了几条军路,此后越界筑路数量和范围逐渐增加和扩大,从1862~1925年,工部局在公共租界之外越界筑路41条,面积达5万亩。法租界自19世纪60年代从上海县城西门至徐家汇筑成军路后,越界筑路数量也日见增长,仅1900~1914年,越界筑路20多条。1913年,法国公使康德向中国政府提出界外马路警权问题,企图再一次扩充租界面积。袁世凯政府为取得帝国主义支持,答应了法租界的扩张要求。1914年4月,外交部江苏交涉员杨晟同法国驻沪领事甘世东签订关于法租界界外马路协定十一条,以法租界当局驱逐在法租界活动的革命党人为条件,给予法租界当局在越界筑路区域行使警政和征税权,从而使这些越界筑路区域成为事实上的新租界。通过这一方式,法租界及法租界当局控制区面积达到15150亩,为1849年法租界初辟时的15倍。

法租界扩界成功,更刺激了公共租界当局的扩界欲望。1914年5月,工部局也提出扩界草案,欲将沪宁、沪杭铁路之间的大片土地划入公共租界范围。仿照法租界扩张协定,扩界草案也包含了允许中国政府在公共租界内逮捕、引渡革命党人和允许建立一个供工部局咨询的华人顾问委员会等内容。这一扩界草案披露后,引起上海市民的强烈愤慨,北京政府也顾虑扩界要求过大而未予批准。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出于外交上的考虑,不想对中国政府施加太大的压力,才使此次扩界未有结果。尽管如此,工部局仍通过越界筑路使受其控制并征收捐税的区域面积达到4.7万亩。

上海租界开辟初期,来沪的外侨数量有限,1845年年底,英租界内仅有外国侨民50人,两年后增加到134人,1848年为159人,1849年为175人,1850年为210人。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克南京和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大批华人为避战乱涌入租界居住,对此英国驻沪领事和清政府上海地方官虽曾竭力将华人驱赶出租界,企图恢复原先租界“华洋分居”的格局,但终因遭外商的反对而承认既成事实。“华洋杂居”改变了租界原先的人口结构,同时也使租界人口剧增,1853年租界人口即超过2万人。1860年和1862年太平天国军队进攻上海,租界内华人数量一度猛增到30万和50万。太平天国失败后,租界内人口有所回落。1865年3月,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分别进行了第一次人口统计,结果为:公共租界有外国人2297人,华人90587人;法租界有外国人460人,华人55465人,两租界共有中外人口148809人。由于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没有统计在内,不少华人担心多报人口会增加税收负担等原因,故实际人口远超过此数。人口统计表明,公共租界内外国人来自英、美、法、德、俄等18个国家。25年后,即1890年,外国人没有明显增加,华人则增加不少,时公共租界有外国人3821人、华人168129人,法租界有外国人444人、华人34772人。又20年后,即1910年,租界人口无论外国人还是华人均有较大的增长,公共租界外国人为13526人、华人为488035人,法租界外国人约1476人、华人114470人。1925年公共租界有1137298人,其中外国人37758人、华人1099540人;法租界共有297072人,其中外国人7811人、华人289261人。到1930年,公共租界人口密度达每平方英里113920人,超过当时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伦敦。至1936年,公共租界人口已超过118万,其中华人超过114万。同年法租界人口总数则接近50万,其中外国人为23398人。

在沪外国侨民国籍最多时曾多达56个国家,其中英国侨民数量自上海开埠到1910年一直占首位,1930年时达到高峰,为8440人,其中公共租界6221人,法租界2219人。日本侨民后来居上,1880年时才168人,1890年为644人,1900年为736人,1905年猛增到4331人,1910年后其人数超过英国侨民,居外国在沪侨民之首位,1927年时达到25827人,占上海外侨总数的47%。

来上海寓居的外国侨民,大部分出于经商贸易和传教等目的,也有一些国家的侨民出于种种特殊原因来到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俄侨来到上海,主要是受俄国十月革命政权更替的影响及日军侵占中国东北等原因;1938~1941年近2万名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籍犹太难民进人上海,是为了逃避纳粹德国对犹太民族的残酷迫害;而相当一部分韩国人来到上海,则同他们将上海作为开展反日独立运动的海外重要基地之一有关。

原文出处:https://www.163.com/dy/article/DNLSE86G05370U1G.html

上海民族党负责人前进乌克兰,声援乌克兰反侵略战争

2022年1月,得知国际民兵组织格鲁吉亚兵团正在乌克兰首都基辅训练乌克兰民众,上海民族党负责人何岸泉计划前往乌克兰与该组织接触,实地了解国际民兵组织的组织运作,以便为上海独立运动获取军事组织经验。当时乌克兰正面临俄罗斯20万大军压境的紧张局面。

2月15日接到荷兰航空公司的通知,因为该公司所有乌克兰航行停航,已经购买的2月24日从纽约飞往乌克兰首都基辅的航班取消,不得不改换24日飞往波兰首都华沙的机票。不料24日搭乘汉莎航空公司的航班抵达德国法兰克福转机时,得到俄罗斯全面军事入侵乌克兰的消息。进入乌克兰的危险陡然高涨。

长考两天之后,2月26日,何岸泉搭乘巴士经陆路从波兰一侧进入乌克兰,展开前进乌克兰,战地声援乌克兰反俄罗斯入侵的行动。

对上海民族党负责人只身前进乌克兰,战地声援乌克兰反俄罗斯侵略行为,3月2日,自由亚洲电台以《海外异议人士只身前往乌克兰 见到了什么?》为题作了报道。次日,自由亚洲电台英文版一周信息汇编以Exiled Chinese dissident travels to Ukraine in bid to document war为题作了报道。

3月5日,美国之音视频连线采访位于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的上海民族党负责人何岸泉的节目在《时事大家谈》栏目播出。题目是:亲历乌克兰险境 中国公民何去何从?这是美国政府媒体,美国之音第一次以上海民族党负责人的称呼采访何岸泉,颇具象征意义。

上海民族血泪史:1956-1960,上海交大万名上海教职员被迫西迁

原文:从大上海到大西北。作者:佟欣雨。来源:解放军报。发表时间:2021年11月24日

原文链接:http://www.dengzhou.gov.cn/dznyj/xwzx/ywzf/webinfo/2021/12/1632412007368394.htm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北秦腔,吴侬软语。天南地北的两种乡音,在这里交融。

漫步于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的校园,路边长椅上,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们操着一口纯正的上海话交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迁人”。

“西”,在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都带有开拓的意味。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征途漫漫,路在脚下。

“中国革命发源于东南,成功于西北。”当年,周恩来总理曾说,期望交通大学师生拿出“骑在虎背上走一遭”的勇气,经风雨见世面,把这棵在上海生长了60年的大树搬到西北去,深深扎根在西北的沃土里。

“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自1956年起,历时4年,近万名师生、职工由上海迁往陕西西安。他们不是短暂支援而是永久扎根,不是被动服从命令,而是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们铸就的西迁精神,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

向西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天地作广厦,日月作灯塔。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台上,舞台剧《大树西迁》用秦腔唱出一个西迁家庭三代人的奋斗历程。台下,西安交大教授胡奈赛湿了眼眶。当年,她与同学们喊着同样的口号,从黄浦江来到黄土地。

正如这部剧的名字一样,胡奈赛常将自己比作“交大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见证了“大树西迁、扎根黄土、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1952年,18岁的胡奈赛中学毕业。也是在这一年,国家正在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传遍大江南北。

“什么是重工业?”胡奈赛提出这样的疑问。朋友简单地告诉她:“重工业就是机械、冶金。”

据估算,“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共需要30万名左右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当时见习技术员以上的技术人员只有14.8万人,缺口足有一半多。

“要学就学国家用得上的专业。”胡奈赛决定报考交大机械系。自此,这名出身于江南望族的女大学生,如同一颗螺丝钉,数十年如一日铆在国家建设发展的年轮上。

就在这批满怀激情的青年学生憧憬着早日投身工业化大潮时,1955年,一个重大消息传来,将他们推向人生的转折点—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

教授们知道,当时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只有30%零散分布在内地。广大内陆地区的工业和交通设施,与沿海地区差距惊人。

西安交大校园内的交大西迁博物馆,展示着一张“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工程的空间分布图,其中陕西省布局24项。然而,放眼整个西北,高等工业院校仅有一所设在咸阳的西北工学院。

学生们坚定,“党和国家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上行囊去哪里!”电制56班全体同学在给时任校长彭康的信中写道:“我们已经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困难,和困难作斗争。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祖国每一块土地都是我们安家的地方。”

迁校,对于师生来说,意味着远离家乡、告别亲友。是什么让绝大多数师生愿意作出牺牲,拥护迁校的决定?

《大树西迁》编剧陈彦记得,几十年后,西迁老教授陈学俊谈到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秋毫无犯的井然秩序,“眼中依然放射出惊喜的光芒”。“正是这种建立在共和国根基上的信任,才使他们坚信着西迁决策的正确。”

教授史维祥记得,革命战争年代,交大就有“民主堡垒”之称。上海解放前夕,交大党员人数已发展到198人。1950年1月,经上级决定,中共交大党组织公开了党员名单。“大多数同学都已经猜到谁是共产党员,这些人大多是各班级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各方面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西迁期间,交大7位党委常委中的6位、17位党委委员中的16位,带头扎根西北。史维祥说:“西迁的成功,与党的坚强领导、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密不可分。”

向西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一张红色的乘车证,高楼大厦的背景衬托着左上角书本和墨水瓶的图案,右下角疾驰的列车穿行在蓝天白云之下。票面上方赫然印着一行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这是由上海开往西安的“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乘车证。如今,这张乘车证的原件收藏于交大西迁博物馆,照片张贴在西安地铁5号线的车厢内。

登上“西迁号”主题专列,40多分钟的车程让朱渊澄想起,1956年自己就是手持同样的乘车证,乘坐西迁专列来到1500公里外的西安,而那次的车程,是40多小时。

1956年8月10日,上海徐家汇车站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站台上等待奔赴西安的师生、职工及家属有上千人。列车驰骋在陇海线上,一路向西,越走越荒凉。“大家不仅没后悔,还越发觉得责任重大。”郑善维在回忆录中写道,同学们一路高唱着熟悉的歌曲:“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

迁校初期,百业待兴。学校周边是一片麦田,校园内野草丛中兔子乱跑,有时还能听到狼嚎。对于教学而言困难更甚。西迁后,根据工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学校陆续创办计算机、原子能、自动控制等21个新专业,几乎都是白手起家。

师资不足,青年教师挑起大梁,每天备课到深夜;缺少教材,教授们在授课之余搜集资料,编写讲义、教材;没有实验设备,大家多方筹措,想办法从上海定做运来……老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传统接续传承,全校“未因迁校迟一天开学、耽误一节课、少做一次实验”。

一件件珍贵的史料,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交大西迁后创造的诸多第一:1959年,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笔图形显示器;198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JTR-1型教学机器人;2001年,国内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在这里诞生……

这些闪光的“第一”,将“西迁人”的姓名镌刻进共和国的历史。“为民族而生,为时代而生。”博物馆一楼大厅的10个大字,穿越时空,厚重深邃。

再向西

扬帆远航新征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学校的梧桐大道,是胡奈赛最喜欢的地方。她说,望着它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西迁伊始,师生们亲手将这些从南方运来的树苗栽种在西安的新校园内。65载倏忽而过,手腕粗细的树苗长成合抱之木,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也成为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交通大学这棵在上海滩生长60年的大树,在十三朝古都的土地上再次扎根,茁壮成长了又一甲子。

西迁以来,学校累计为国家输送近30万名各类人才,其中一半以上选择留在中西部建功立业;创造3万余项科研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19年,西安交大“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正如颁奖词中写的那样:“你们托起的是伟大征途的第一帆。”以交大西迁为代表,先后有数十家企业、10余个高校和学科专业,从沿海地区迁至西部。

从“一五”到“十四五”,从西部大开发到“一带一路”倡议,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以创新为引领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西迁”永远在路上,新时代属于每一位奋斗者。

2015年,西安交大成为“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发起主导学校。截至目前,已吸引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9所大学加盟,通过跨国协同创新攻关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智力支持。

2017年,西安交大与陕西省西咸新区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不到一年时间,几十栋新建楼房已封顶。老教授们都说:“这就有一股西迁精神的劲儿。”

2020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300多个科研平台开放全球合作模式,旨在打通校企产学研融合创新全链条,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特区”。

2021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式启动,总窗口设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迁传人将在创新“战场”续写西迁精神新篇章。

每到夜晚,26束灯光准时点亮校园内的西迁广场。“交通大学西行之履”主题雕塑上的8个脚印依次亮起,如同当年西行的脚步,一步一步迈向远方。西迁精神,也在继承与发展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上海民族的惨痛历史:百万年轻人被从父母身边夺走

转自老辰光网:原文题目《上海为什么是输出知青最多的城市》,知青问题研究。文章发表时间:2019-04-10

作者:宇宏

原文链接:http://www.myoldtime.com/m/view.php?aid=18149

 一、简短回顾

  上海地处长江口,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辐射能力强,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但辖区面积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在农业生产方面是短板。同时,上海还具有某些特殊性,譬如上海是最容易受到外敌攻击的大城市。上海刚刚解放,就连续遭到国民党空军野蛮轰炸达57次之多,尤其是1950年2月6日轰炸,造成上千人伤亡,一度使上海陷入“一片黑暗”。因为这个原因,1952年12月中央向全国发出编制“五年计划纲要”的指示,明确上海不作为“重点建设地区”。1955年12月,上海继续实施“经济紧缩”方针,主要措施是实施“紧缩人口和加强战备”,将大批工厂、企业、学校等迁往内地,大批工人和在职人员也被疏散到内地。

    1950~1954年期间,上海年均净迁入人口16.7万人,自然增长人口17.6万人,直接导致了上海人口总量的快速增加。到1955年2月,上海人口总量达到699万人,比1949年增加197万人,其中无业社会青年为30余万人。上海市政府按照“紧缩人口和加强战备”政策,对城市人口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大规模疏散和外迁。上海为什么强调“紧缩人口和加强战备”?就是因为抗美援朝虽然停战了,但战争的阴影依然在共和国的天空上徘徊,而上海市则是首当其冲的战略攻击目标。1952年,上海有1.28万失业工人带家属返乡生产。到1956年又有33,630人返乡(其中1954年2,500人,1955年24,680人,1956年6,450人)。上海青年垦荒队也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

    1958年1月,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剩余劳动力支援农业的决议,并提出“青年儿女志在四方”的口号,具体对象为历年应届毕业生,形式上由垦荒转为插队、插场,涉及多个外地省份,人数达1.3万人,成为50年代期间上海发动的首次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下乡的运动。

    1963年,国务院农林办公室报告称,上海计划减少人口13万人,争取完成15.5万人,其中还乡、插队安置9.2万到11.1万人,占外迁总数70%,是上海压缩城市人口的主要方向。此期间,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60年代初期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重点。据统计,共有85,155名上海知识青年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这是又一次大规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同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城市青年下乡插队经验交流会”。在会上交流了上海市组织知识青年跨省插队的经验。上海郊县及农垦系统接收知识青年的能力有限,不得不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采取跨省插队安排的办法,因此,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跨省插队安排为主,并成为常态性安置办法。 

二、就业形势

      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为502.9万人,失业工人约为30万人,占产业工人总数的40%。而新中国百废待兴,争取国民经济的重建和恢复,正是从严峻的失业高峰起步的,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对新生的人民政府的一大考验。共产党执政以后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这不是小事。就业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息息相关,不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且是关系到政府威信的建树,这是一道共产党执政以后的“必解之难题”,成为“政权建设中的战略任务”。

  建国以来,国家在就业问题上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这样有利于实行计划经济。“一五”期间的就业政策就是在这样的就业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是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和组织城镇无业人员下乡的政策。当时劳动力就业调配的困境,促使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破解这样的困境。于是,徐建春的事迹破茧而出,为全国不能升学的高小及中学毕业生指引了一条就业出路——上山下乡。仅仅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就由个人自愿参加农业建设,迅速形成了国家发展《纲要》和国家就业政策的实施主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遣散城市无业人口回乡务农,是自上海解放以来就实施的政策。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流入,上海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多的压力,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重。对于农村而言,“人多力量大”,这是一种产业优势;但对于城市而言,人多,而且突破了城市的承受能力,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灾难!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1959年,上海人口总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达到1028.39万人,此后,除了1962年比上年减少1万人,其他年份都是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请看下面一组数据:上海历年职工人数统计表(部分年份)

年份总数国有集体(单位:万人)
1958年253.87223.2930.58
1959年267.54224.9842.56
1960年285.95223.4362.52
1961年264.40206.9857.42
1962年233.33188.2045.13
1963年239.07192.0347.04

  这组数字表明,1958年到1960年两年之间,上海职工总数增加了32万人;随后,受自然灾害影响,特别是在党中央“紧缩城市人口”的决策下,大量清理城市人口,动员城市职工下乡务农,又使得上海职工总数从1960年的285.95万猛降至1962年的233.33万,两年之间,职工人数猛降达52万之多,这样的动员力度可谓前所未有。而且,在这一段时期中,国有企业只增加了1万多人,但之后却紧缩了35万人;而集体企业则增加了32万人,紧缩人数却只有17万人,紧缩人口的力度远不及国有企业。

  事实证明,当三年自然灾害开始发威的时候,城市对自然灾害的反应显得相当滞后,大多数市民还没有灾难将临的紧迫感,新的五年计划仍然按部就班地进行中,而且招收了大量农村户口的劳动力参加城市工业建设,这使得1960年的职工总数比1958年增加了整整32万人之多。

再看下面一组数字:“就业人员”部分年份统计情况:

年份就业人员总数城市乡镇(单位:万人)
1958年400.51262.22138.29
1959年407.38274.34133.04
1960年432.76293.85138.91
1961年412.87268.81144.06
1962年403.06242.11160.95
1963年412.95246.01166.94

  与“职工总数”的数字相比较,就业人员数据的波动也反映了当时形势的变化。1958年到1960年,除了乡镇就业人员略有减少,总体上还是呈现增加态势;1960年城市就业人员总数比1958年增加了整整31万人之多;1960年到1962年出现倒退状况,就业人员总数锐减为242.11万人,减少数字达51.74万人。与城市就业人员统计数据大起大落状况不同的是,乡镇就业人员的统计却异乎寻常地出现逆势增长的状况。显然,乡镇就是“农村”,是“农业第一线”,乡镇就业人员出现增多的情况,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在这些“紧缩城市人口”的数据之中,还只是那些有工作、有岗位的职工,特别是刚刚从农村招工的青年职工,还不包括同时期上山下乡的知青、下放的干部、城市无业人员及其家属等等。如果将当时离开城市到农村去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所有人员计算在一起,那就远不止上述的简单数字统计了。毫无疑问,在连续三年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上海没有象其他地区那样发生“饿死人”的情况,也没有因为自然灾害放慢了工业化建设的步伐,更没有因为自然灾害发生任何社会混乱,难道这不是事实吗?也毫无疑问,那些毅然舍弃家身利益、为国家大局作出重大牺牲的人们,特别是在这个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更应该得到历史的敬重!

  按理,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力发展城市工业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这一点在党中央的决策中已经有所体现。但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工业化发展由于基础相当薄弱,根本不可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上海在全国“一盘棋”中,不是重点发展地区,但由于它的“基地”地位,在大力支援全国各地发展工业、大量输出技术工人的同时,自身的工业基础也在逐步调整与发展中。

  据《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所载数据,1949年上海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只有57.10万人,尚不及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半数(121.67万人),三大产业就业人员各占比例为49:23:28。此后,除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呈萎缩状况,而第一、第二产业均逐年增加。到1968年,三大产业就业人员各占比例为39:39:22,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例相当,这是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开始超过第一产业的分水岭。至1978年,上海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总数达到峰值(240.06万人),此后人员逐年减少;而第二产业则于1991年达到峰值(471.23万人),就业人员数量也开始呈现逐年减少状况。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则异军突起,至2004年,三大产业就业人员各占比例竟然是8:38:54。

  这几乎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反映的就是建国以来上海如何从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续而发展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新型城市工业化的产业结构。由于中国是农业大国,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历程中,出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样的新生事物,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是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也只有了解这个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我们才有可能探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什么是“前进中的不朽篇章”。 

三、紧缩人口

  在城市人口职业结构方面,非在业人口规模大大超过在业人口规模,也是实施“紧缩人口”政策的原因之一。1955年上海“在业人口”所占比重仅有37.07%,而“非在业人口”却高达62.93%,两者比例为1:1.7,严重超出城市正常发展的比例(1:1)。大量非在业人口的存在,加重了政府的经济负担。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1955年,上海市政府支出救济金总额达3,290万元,相当于投资建设一座3000人规模的大型纺织厂。总的来说,当时上海人口形势总量过大,人口职业结构失衡,非在业人口比重过高。这种人口形势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沿海城市的国防安全,以及将消费性城市转变为生产性城市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一场大规模的疏散紧缩城市人口的运动势在必行。

  上海市原计划在“一五”期间疏散72.1万人口,外来农民是主要疏散对象,有无固定职业是决定是否会被动员回乡的依据。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体制)尚未建立,对于外来农民的疏散工作主要采用思想动员和劝说的方式进行。劳动改造(犯人)、没有正当职业的无业游民、失业工人等都被列入疏散对象,1955年7月,紧缩人口的指示下达后,全市立即展开动员和疏散的工作,一月之间疏散了19万余人。这次紧缩人口历时将近一年,共疏散紧缩人口52万人。

    1955年,上海组织的志愿垦荒队伍中,以前往江西的人数最多。上海与江西达成协议,计划安置约30万人。1955年10月,首批垦荒队伍开赴江西,安置了4,714户,劳动力6,861人,连同家属共12,998人。1956年4月份该移民计划被终止,一共安置了33,081人,只完成原计划的一成。江西安置移民的实践证明,组织城市人口往偏远地区垦荒不仅成本高,按平均每户550元左右的补助计算,上海市政府就需要支出500万余元,占当年上海市财政总支出的2.7%;更重要的是,移民很难在当地进行有效生产,垦荒移民并不是解决城市人口压力的有效方式。

    1958年,这是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发生了很多大事,如炮击金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等。另外就是出现了“精简职工”的提法,这里也包含了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动向。在地方志记载中,有关“精简职工”的内容比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数据也非常庞大,是新形式的“压缩人口”。在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使得“精简职工和压缩人口”运动愈演愈烈,竟至以每年1000多万人口的数量进行动员,直到1963年形势缓解。

    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口号,要求坚决认真地清理城市劳动力,以加强农业第一线。

    1961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要求在1960年底全国1.29亿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内减少2,000万以上城镇人口,其中职工1,160万人;1961年内要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人,其中职工970万人。至年底,全国共计划动员1,300万城镇人口下乡,其中精简职工950万人;全国职工总数由1958年的5,969万人,减少到5,171万人。

    196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精简小组《关于精简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简工作意见的报告》。据统计,自1961年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9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口减少2,800万人。到年底共精简职工2,546万人,其中回农村的有1,641万人,占精简职工总数的67%;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加强农业第一线,减少商品粮供应,对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调整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好转都起到重要作用。数以千万计被精简职工和下乡人员,凭着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朴素感情,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分担国家的困难,牺牲小家的利益,换来国民经济状况的迅速好转。对此,毛泽东深有感慨地说:“我们的人民多好啊!”

    196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称:除就业、参军和自动下乡的一部分城市青年以外,估计每年将有百万左右的城市青年需要有计划地安置下乡。他们一般是高中、初中毕业不能升学的学生。因此,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以安置城市里不能升学的,达到劳动年龄的青年学生为中心,制定出15年的安置工作的规划。按照《报告》提出的规划,15年内将有1500万城市知青上山下乡,每年为100万人。

四、粮食危机

  建国前,上海一直从全国各地和国外进口大量粮食以满足城市需求,如1936年进口大米30万吨、小麦12万吨,这也只是接近总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建国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仇视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使得整个50年代中国粮食进口量几乎为零,城市粮食完全由国内调剂供应,这也加剧了上海城市粮食供应的紧张。

  这种粮食困境,是全国性的。城市不生产粮食,只能靠农村提供粮食;农村不但为城市提供粮食,而且最大限度地接纳城市闲散人口。可以说,农村不仅拯救了上海,也拯救了新中国,拯救了新生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上海地区粮食产量年均仅有30万吨左右,很难满足上海本地消费需求,因而每年需要从外地调运数量达120万吨的粮食,才能勉强维持粮食需求。然而在当时交通基础设施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地区间的粮食调度非常困难。上海需要的粮食,是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调运而来,长途调运使得成本大幅度增加,如当时广西调运来上海的粮食,当地收购价格是11.3元/百斤,再加上运费1.3元/百斤,但是上海仍按11.2元/百斤的计划价格销售,为此国家需要补贴很多钱,仅仅是向上海运输粮食,也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

  城市人口是由国家供应商品粮,但在对粮食行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禁止私人交易,由国家计划调配取代市场交易,承担城市粮食供应的责任,调节城乡之间的粮食统销统购。因而当城市粮食供应困难时,把城市人口疏散到农村便是缓解粮食紧张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1955年3月,中央要求城市居民节约粮食,指出城市粮食浪费严重,要求适当压缩粮食销量。但是单纯的号召与宣传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国家出台了“粮食定量”政策:城市居民根据职业类型和劳动强度,划分不同等级按月定量供应粮食,如普通居民月定量为25斤,重体力工人40斤,轻体力工人32斤,职工与脑力劳动者28斤,大中学生32斤,10~18岁居民25斤,6~10岁居民20斤,3~6周岁居民20斤,不满3周岁13斤,缺粮农民28斤,临时人口25斤等。上海的粮食供应压力尤其大,实际的定量执行标准在各个等级上都低于中央标准2~8%。由于粮食定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群众想出各种办法,掺杂土豆、红薯、南瓜、菜蔬等“瓜菜代”的办法应对粮食不足。

  农村粮食供应难以满足城市需求。城市对粮食的需求增长超过了农村的粮食生产水平。1953年计划从农村收购5.1亿斤粮食,实收2.3亿斤;计划销售3.7亿斤,实销4.8亿斤,实销多于实购两倍之多。城市消费粮食过多是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因而必须控制城市粮食消费量。然而在实行定量供应后,城市人均粮食供应量只能维持生存,在人均粮食消费量已经没有再减少余地的情况下,也只能通过减少城市总人口数量来降低城市粮食的总需求。

    1968年全国粮食产量为20,906万吨,到1978年增加到30,477万吨,年平均增长4.58%。但这10年中的粮食产量不是稳步增长的,而是大起大落,增长最多的年份如1970年比上年增长13.74%,其次是1973年增长10.17%。减产的年份如1968年比上年减少4.01%,1972年减产3.86%,1977年减产1.25%等等。无论粮食产量增加或是减产,其中既有自然规律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也有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的作用,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贡献。有这样的事实存在,不用说所谓“经济崩溃论”站不住脚,就是将中国知青形容为“失落的一代”也言过其实!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口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文革初期的1967年,全国人口有76,368万人,到了文革结束的1978年,全国人口达到96,259万人,也即是说在十年期间,中国人口总数整整增加了2个亿!人口的增长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那么哪一种压力最为迫切呢?毫无疑问,粮食生产的压力是最大的压力,因为——民以食为天。

  然而,也应该看到,三年自然灾害以后,国家致力于农业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也是文革期间虽然陷入动乱,国家经济并没有因此受到严重挫折或引发灾难性后果。但毕竟国家经济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城市人口的压力依然存在,只是不再进行大规模的人口精简和紧缩,而是转为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主要原因就是迅速处理文革期间积压的大量待分配毕业生。自1968年起,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累计达1700多万人,这个数字可能还远不及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规模精简和紧缩的城市人口。换句话说,这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解决粮食问题的动因少了,而政治运动的因素多了。正是因此,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也赋予上山下乡运动同样的复杂性。  

 五、人均口粮

  在年度粮食产量与人口总数之间,总会产生一个“人均粮食产量”的数据。这个数据就是以粮食总产量除以人口总数得出,是指每个人当年可以拥有的粮食数量,也称为“人均粮食拥有量”。这个人均粮食产量并非人均实有数量,因为粮食并不是都用于食用,其他行业生产也需要粮食作为原料消耗。所以这是一个参考数据,表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富足程度和社会人群的温饱程度。

      1949年人均粮食产量为208.94公斤/人,这是我们思考知青问题的起点。前三十年人均粮食产量的数据虽然是逐步增长的,但起伏很大。1958年达到299.49公斤/人,只差一点突破300公斤的大关。但到1961年人均粮食产量由于三年自然灾害跌到207.26公斤,这个数据比1949年还低了1.68公斤。此后,由于大力开展农业基本建设,粮食产量稳步上升,除1968年、1969年的数据略有下降,到1974年终于突破了人均粮食产量300公斤大关,而到了知青“大返城”的1979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更达到340.49公斤/人!

  从1959年开始,进入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刻——连续三年特大自然灾害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为什么党中央一再动员城市人口到农村去,坚决实施“精简职工和压缩人口”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保证全国人民安全地度过灾难。

 请看下面一组数据:部分年份粮食产量及人均粮食产量

 1949年粮食产量11,318万吨 人口54,167万人 人均口粮208.94公斤/人
1955年       18,394        61,465           299.25
1958年       19,765        65,994           299.49
1959年       16,968        67,207           252.47
1960年       14,385        66,207           217.27
1961年       13,650        65,859           207.26
1962年       15,441        67,295           229.45
1963年       17,000        69,172           245.76
1964年       18,750        70,499           265.96

  这组数据说明,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农业在短短的十年之内,粮食产量就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1958年的19,765万吨,增长率高达74.63%,虽然人口同期增长达21.83%,但人均粮食增长率仍达到43.54%。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这个成就是毛泽东领导全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取得的。集体化生产模式和劳动力大规模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条件。在这十年里,我国工业基础相当落后,化肥、农药、农机设备等生产量极低,育种、植保等农业技术刚刚起步,农业生产条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主要依靠垦荒、水利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和合作化运动,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增量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961年人均粮食产量又跌落到1949年的水平。首先,由于新中国尚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自然灾害成为不可抗拒的因素;其次,在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的情况下,还要拿出巨额粮食与农副产品偿还外债;再次,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毛泽东已宣布退居二线,由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主持日常党政工作,他们应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和人口危机负有领导责任,但毛泽东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主动作了检讨,承担了责任。

  正是因为党中央坚持“精简职工和压缩人口”的政策,坚持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方向,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大大减轻了城市人口和粮食购销的压力,而且只用了三年时间,使中国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1966年使粮食总产量达到21,400万吨的水平,超过了此前粮食产量最高的1958年,虽然同期人口总量达到74,542万人,但人均粮食产量仍然接近了1958年的水平,这表明中国完全摆脱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开始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作为知识青年,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怎能不为自己的参与和贡献感到自豪和骄傲!

  综合1979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这个时候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而且处理不好还可能会成为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因此停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及时转移到新形势下的改革开放中来,也同样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大返城”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不能因此否认此前上山下乡运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它既然是历史产生的,当然会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发生变化。  

六、输出数量

  现在,我们对1966年以前的上山下乡运动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总结,就可以看到,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由国家制定的一项基本政策,完全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采取的一种必要措施,是为了尽快地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周恩来总理作为共和国第一任国家总理,他非常清楚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怎样的一种经济状况,所以他不止一次在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国家底子薄、人口多,一切问题都要从这个起点考虑。

  上海到底向全国输送了多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始于1955年,是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同时进行的,同属于城市知青上山下乡。但此后,上海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规模和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北京、天津等城市。以60年代初达到高潮,特别是10万上海知青西出乡关,远赴新疆屯垦戍边,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影响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上海究竟有多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解读上海就业再就业》这部书,给出了一组具体数字:1955~1966年,上海共有16.4万人上山下乡。具体去向以新疆为主,其他去向包括江西(14,117人)、安徽(2,227人)、湖北(7,977人)、浙江(271人)、沪郊(54,268人)等。1968~1978年,以上山下乡为主导,上海共动员111.3万人上山下乡,其中插队513,771人,兵团农场599,281人;外省市615,517人,沪郊497,435人(不包括回乡知青15.6万人)。

  自1955年起,到1978年停止动员上山下乡为止,23年期间,上海向全国各地输出知识青年总数达127.7万人,是全国输出知识青年最多的大城市。

    “127.7万人”,这是什么概念?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始于1955年,有近千名青年垦荒队员离开上海(不是拉家带口的垦荒移民),这一年上海的人口总数为623万人,相当于每一万人中有1.6人参加青年垦荒队。人数虽然少,但这些人是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先行者,是他们拉开了上海向全国输送大批知识青年的序幕!

  至1966年,上海共有16.4万人上山下乡,这一年上海人口总数为1,095万人,相当于每一万人中有150人上山下乡。

1968~1976年,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达104万人,运动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下乡人数之多,都远超此前的年代。至1978年知青“大返城”为止,上海共有111.3万人上山下乡。这一年上海人口总数为1,098万人,相当于每一万人中有1,014人上山下乡。如果按全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总数计算,则每一万人中就有1,163人上山下乡。

  上海人民不仅向全国输送了数量最多的青年一代,而且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承担的牺牲和为共和国崛起做出的贡献,天日可鉴!

七、使命担当

      1955年7月,在推动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时刻,毛泽东在与省市区党委书记的会谈中,初步提出了一个《十七条》的“农业发展纲领”,随即由毛泽东主持将《十七条》扩充为《1956 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1956年1月23日,《纲要(草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提交最高国务会议讨论后公布。1957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修改与补充的《纲要(修正草案)》,并决定将修订草案分发到全国农村讨论。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纲要(第二次修正草案)》,委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再作必要的修改。1960年4月10日经全国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颁布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并号召全国人民为实现此纲要而奋斗。

  这是在第一个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为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建设,提高农民以及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奋斗纲领。《纲要》的提出和执行,对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进的作用。《纲要》规定在实现合作化的基础上,及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推广技术改革、发展农业生产上来,正是反映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农民的愿望,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纲要》提到了“知识青年”和“下乡上山”的概念,并规定:“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国人口85%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

  在这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在为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中应运而生。这就是徐建春的事迹为什么能够在全国知识青年中间产生热烈反响和积极响应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十年之间从一个徐建春形成数以千万计回乡知青和上百万城市知青积极投身农业建设高潮的原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代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为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了共和国最绚丽的不朽篇章!

  从历史背景研讨上山下乡的历史原因,综合当时的各种起到主导作用的历史因素,就能得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结论。知青是共和国的脊梁,是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改变了中国,实现了“振兴中华、改造中国”的梦想。

(作者宇宏,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落户,上海地方志副编审退休。)

原标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不朽篇章 ——上海为什么是输出知青最多的城市